自從釋尊在菩堤樹下開悟以來所教導的佛法,
其法門有八萬四千種法門,
為何有這麼多的法門,因為眾生資質不一,
因此要有八萬四千種的法來因材施教渡化眾生,
最後的目的,也是要眾生能夠證得諸佛智慧,
其慧是何慧?其慧如六祖壇經-定慧品經所云: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
此段話短短六十個字裡,"無"這個字就出現了七次,
就可以知道"無"的重要性,
何謂"無"呢?此無並非真的沒有,
而是指這世間所有種種皆只是暫時性存在,
皆逃不過成住壞空的道理。
所以回到經文裡的,
無相,這世間暫時性存在的相,
無念,這世間的紛擾產生你心中暫時性存在的念頭,
無住,這世間給你受想行識的影嚮,亦也是暫時性的存在。
故慧能法師要說無相、無念和無住的用意,
簡單的說:
就是這世間紛紛擾擾的一切,都只是暫時性的存在,
不該為了這些暫時性的存在影嚮你的本心,
應當放下執著、妒忌、傲慢、貪婪、殘暴等種種惡念頭,
試著讓自已的本心,回到剛出生嬰孩的心一樣,一塵不染。
故這無住者:人之本性,仍是諸佛智慧。
現今這個社會,大家都讀了點佛經,但還未能通曉佛理之時,
常以幾個文言文或是佛經的字詞在那賣弄,
在講法之時,亦也遇到此類的好爭之徒,
很希望跟他們建立良好溝通,但無奈的是根器不一,
好爭執者多,良性溝通者少,
一但發現好爭執的朋友,往往就此打住。
因為說法難兔會遇到其他異類想法,但反對的又提不出俱體事證。
所以在講法之時,一律採取維護正法和良性溝通並且不爭執原則。
畢竟爭執不是我們修道人該有的行為。
有時聽到很多人對佛的見解程度不一,
故常常有人會以各種其他莫名其妙的見解來說明佛法,
還告訴他人要怎樣修,自己誤解了就算了,
結果毀謗佛法,誤他人子弟。
實在是因為沒有真正體會到諸佛的智慧,
在沒有深厚的佛學底子之前,要有所修為是難的。
若我們真能體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真慧,
有了真慧才能夠定,因為有了正確的方向,才會有正確的大道不是嗎?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又做何解釋呢??
很多的人都會把他解釋成對外放下種種的執著之類,
甚至要眾生往外修種種的行為,實在是未能表達此真慧。
我在此提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在這句話的正確見解,
就是我第一段所解釋的無相、無念與無住的道理之外,
在這我還要提出更重要的一個觀念,
就是我應當往內尋求自我佛性,要怎麼說呢?
無所住的反義詞是有所住,即著見邪外求佛心。
那無所住,不就是內尋無染佛心嗎??
六祖慧能法師也所說的「先立無念為宗」,
故心念上修持是最重要的,那我理應當離相內尋真佛性,
修道的我,不僅不受這世間八萬四千的塵勞所影嚮,
應當在時時刻刻每一個念頭,修掉其被塵勞所影嚮的惡念,
找回佛性善根的慧念,使我的心回到嬰兒般的純真。
故定慧的定,我應當這樣修持,
時時刻刻使心不染塵勞惡念並保有善我佛性,
才是修道人要做的修行啊。
常聽到學佛的人對於一些正當的討論時,
往往冒出說:勿著相之類的話,說實在,此舉實乃病態。
眾生迷著法相,以為行三昧就是坐不動、妄不起念,或對事的討論視若無睹,
實在是枉然,此行為跟石頭有何差別。
我們應當以合乎倫理道德的心態面對所有的事物,
並在處理的過程中,修持自已心境,不起一絲絲的貪念、嗔念、痴唸。
若一切相都避而不著,我是修佛還是學當石頭啊。
在了解真慧和真定之後,應當知道若沒有正確的諸佛智慧,
定的修為,就不可能實現了。
甚至還會走錯路,自以為自己走對了,
還告訴他人這麼做,實在是罪過。
那是否可以先求定呢??
定和慧是一體的,不可言先做到定,才有慧。
但眾生根器不一,若要反過來修,
諸宗教皆有戒律,佛教有出家八戒,在家五戒。
我若以戒為師,故戒而求定。
守戒後若得真定,其慧自然就開。
故定慧一體不是二,是悟。
若定慧有別分兩相,是迷。
修佛,離萬相而生其心。
凡人,見邪相而生其心。
修佛,悟諸佛智慧而行。
凡人,見佛詞字面而行。
修佛,悟得諸法不見法。
凡人,見得諸法不棄法。
佛與凡人,皆不同於內求與外求。
故在【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之後,
應當體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真理,
如此心行雙修,才是真定慧。
- Mar 19 Sat 2016 13:28
六祖壇經-定慧品觀後感-定慧一體不是二,知行合一真修行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