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接下來小弟想要把 六祖壇經每一品將讀過的心得寫出來。
自序品中有著六祖壇經的著名兩句話,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我曾在此部落格寫下,對此兩句的看法。
所以本篇心得的重點就比較不在那了,
有人會問我說:這不是重點中的重點嗎??
我會回答說:是的,兩句話是重點。
但是自序品中也有很多重點的地方,
來解釋佛性和佛道。

首先我讀完此經後,想要把重點定在兩個地方,
一者:定。二者:別。
定與不定猶如佛與凡人的不同。
別與無別更是凡人與佛的差異。


此話怎說呢~~
何謂我說的定與不定呢,
自序品內容記載:
二僧論風幡義,一曰風動,一曰幡動,議論不已。
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由此段文去了解,兩位僧人議論風動或幡動,
惠能法師卻一口說出了,佛與凡人的差別,
兩位僧人受境所影嚮,執著於境的變動。
然而惠能法師不受境影嚮,所以心則不受任何擾動,
不受擾動,不就為真定,
不定之人如同這兩位僧人,又像是凡夫俗子,
終日受境所迷、受境所苦、受境所樂~
所以凡人之所以不能成佛,在於不定。
不定其心而迷於境,又譬如自序品內容描述的事,
眾僧不服五祖傳衣法給惠能,
群眾憤而追惠能,欲奪衣缽。
但惟有惠明和尚率先追至,並說我只為法來不為衣來~
為衣來的眾僧是凡人,因為心未得真定,受境所迷誤以為衣是佛法。
為法來的惠明是求佛,因為心求真定,欲離境求法做真佛。
故我論,定與不定是凡人與佛的不同。




IMGP2103
定與不定如同佛與凡人的不同,如出污泥而不染的蓮花是為真定,
因為他不受世間一切所影嚮,如有如佛說過的「若能轉物,則同如來」
亦可以說明一個人是真定(轉物)還是不定(被物轉)。
http://ad3201.pixnet.net/blog/post/319086411




那別與無別跟凡人與佛又有何差異呢?
自序品內容記載這麼一段內容:
宗復問曰:「黃梅付囑?如何指授?」
惠能曰:「指授即無,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
宗曰:「何不論禪定解脫?」
謂曰:「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宗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惠能曰:「法師講涅槃經,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當斷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此段內容來說,印宗法師問說:為何只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呢?
然而惠能法師卻說,此兩法並非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故惠能舉例了涅槃經裡的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
凡夫只會見善與不善,然而有大智慧的人,卻真了解佛性並善與不善可以代表的。
凡夫只會見論見性與禪定,然而有大智慧的人,卻了解這都只是方法,不該被此二法拘束住。
故我認為凡夫有別,而佛無別。


又比如說現在這個世界,
很多人會論說自已的宗教最好,
當前道教的人會認為自已的好,其他宗教不好~
當前佛教的人會認為自已的好,其他宗教不好~
當前基督教的人會認為自已的好,其他宗教不好~
這樣分別心,跟自序品所說的凡人不就一樣,
看不清自已受境所迷,也看不清自已有了分別心,
卻不知道真理的道理,並非形式可以固定的。
又如同佛性,佛性並非善與不善,
其性不是善或不善可以代表的。


但有人會問我說,為何佛家總是勸善,
又如何不是善可以代表的呢?
惠能法師在此所說的佛性是真悟,
是意指並沒有任何一種形式,可以說那是佛性或那個法代表那是佛性的。
甚至一切的法也只是暫時性的存在並非佛性,
禪定解脫、論見性、善與不善,種種修行的方法或本質,也都皆是暫時性的存在。
這些法門皆非佛性,而是幫助我找到佛性的方法罷了。

10675792_982048581810173_2231658611250321681_n
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
釋尊真不愧是開通智慧的聖人,以善根來說明常與無常~
如何說呢? 我這樣白話解釋:
一個善良的人,心中常有善我的存在,但也會短暫的浮現出惡我的念頭。
一個罪惡的人,心中常有惡我的存在,但心中也會短暫有過善我的出現,
善我與惡我,皆會時時刻刻浮現,所以稱為不斷 。
但佛性並非這些常出現的善我與短暫出現的善我可以代表。
因為這些善與惡是這世間所產生出來的觀念,
每個人的佛性本來就是無染的善性根淵,為何來到了這世界卻有了善與惡的分別呢?



然而真正的佛性本是無染,又如同污泥中的蓮花,
皆出於泥而不染,一切回歸於本心。
試回想我們剛出生之時,
我會為了利益攻擊他人嗎?
我會為了酒色敗德損人嗎?
因為一開始的我,那純真是善性根源也就是佛性。
直到了這個世界的受想行識之後...
原本純真也漸漸染上了世間的灰。
所以佛家總是勸善是希望眾生
找回心中的善我,即是佛性。
找回孩提的童貞,也是佛性,
回歸不染的真心,亦是佛性。


因為這世間所有一切本無,法亦無,
惟有我的本性是真的,
也惟有我的所作所為會決定我未來的去向的。
求佛若不從本心求,與凡人無異啊。


相關資料:
六祖壇經-自序品(原文)
http://good.hala99.biz/Articles/78/Detail.htm-%E5%85%AD%E7%A5%96%E5%A3%87%E7%B6%93-%E8%87%AA%E5%BA%8F%E5%93%81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剎那間顿悟即悟,只有遲急沒有漸悟。
http://ad3201.pixnet.net/blog/post/225342496​​​​​​​

何謂【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漸修之含義
http://ad3201.pixnet.net/blog/post/207298438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去惡行善者 的頭像
    去惡行善者

    佛學神學修行路

    去惡行善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