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來分享小弟讀了六祖壇經的心得,坦白說~
以現世的佛教、道教界來說,
大家都會在這個領域裡稱呼師父、師兄、師弟或是上人、無上之類的,
而小弟我在這裡懇求各位,
我只是分享並非什麼師者或是師兄之類的~
請不要稱呼一些大師的稱號給我,
既有肉體,即是眾生。既是眾生,一律平等。
並無有什麼先後之分,
而小弟學到的智慧,是智。小弟未得的智之前,則是愚痴
然而眾生若得此智,便離愚痴。
和小弟我並不太大的差別,所以稱呼的種種就免了,
那也是虛妄罷了。




五祖復曰:「昔達摩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為信體,代代相承。
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為爭端,
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如懸絲,汝須速去,恐人害汝。」

由此可見世人求道若著迷於名聲、利益和有形價值,即背達摩大師的美意。

圖片轉載出處,如有冒犯之處請來信告之。
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14465&extra=&page=32



開頭說了一些話,願彼此都能夠尊重對方立場,
而六祖壇經實在是一本好經,除了蘊含了佛祖的大智慧,
並且有了漸修和真悟的概念給大家學習和體會。

然而漸修和真悟不外是人人津津樂道的神秀和慧能法師所言的揭句。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漸修)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  明鏡 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真悟)

這兩句小弟亦去了解了之後,稍做了解釋,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這是以有形價值的方式來告之世人,要常常藉由不斷擦拭人們在世間所染的塵埃,勿使塵埃蓋了本性。在於勤修持和常精進的重要性。
菩提本無樹  明鏡 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善心和本性本來就不是跟世間的假相一樣形式存在,而最原始的面貌其實本來就未受污染,又何來的塵埃掩蓋呢?

然而在網路上常有人說,神秀所說的話是漸悟,而慧能法師的是頓悟。而我個人的看法是,神秀所說的並非可以稱為這個字。
他所說的法,充其量就是學生初上課時,因為什麼都不懂,需要有個課程讓他了解。
每個人的質資天份不一,有的人快也有的慢,不管快或慢,
剎那間的頓悟亦是真悟,即為慧能法師所說的
菩提本無樹  明鏡 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





images  
學佛的孩子,就像掃心田的小和尚,拿著一把掃心田掃把時時勤掃地,
掃人世間的塵埃,這塵埃就是有形物質產生的惡我,亦是佛門說的貪、嗔、痴。
願世間學佛的孩子若未達悟性,也要勤掃地。
已達悟性的更要勤加打掃不可有懈怠之心才是。
圖片轉載出處來自網路,如有冒犯之處請來信告之。


為何說神秀未即字呢??小弟我個人認為他還執著於所謂的法,法本無形亦也是短暫的相。
怎說呢,以世尊的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為例,
若要習得佛祖如來的成佛的道,但我還執著於有形的物質、權勢或法,即是走入不正確的道路。

洞玄靈寶定觀經也說了:不依一法而心常住。
見本性是不需要執著於什麼樣特有的法來尋得,心本來就是清和靜的存在,要好好維護他本質。那這麼說來,到底有沒有法存在呢?? 有的,神秀說的法是存在的,但那也是暫時性存在而已如同, 我前面說到的學生初上課時,因為什麼都不懂,所以需要有課程讓他了解,即為暫時性存在。亦是佛祖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可以說明神秀未看通這些佛祖所說的道理。



這本書給我的體會不只是漸修,六祖壇經得到的感想,
實在是受用無窮
更重要的是的體會,
明心見性其實是一體兩面的,

所以亦提出明心見性跟慧能法師的悟,都是指同樣的事。
本性本來就是無,亦非善也亦非惡,亦非常也亦非非常,
佛子都皆能夠習得本性而發菩提心

本性亦是無,又何所修呢??
弟子以明心見性的"性"這個字,來做一層詮釋,

所謂"性"這個字,即為部首的心生這個動詞來組成的。
那倒底心生,還是生心呢?
是心生性,還是性生心,心若不生性,性也不生心。
心若生邪,亦也生心善。生心若不邪,心亦生不善。
然而心性本無,非善亦非邪,而菩提心皆發於自性,
也就是說成佛之道在於我的本質也就是我本身的功德
(註:功德非福德)

悟得那段話,需要有點慧根才能懂,小弟也只能提到這,願我們都能真正的體會到他的實相。
然而,行修並無特定的形式,唯見問心亦問行~
小弟既是凡夫俗子落著於這世間暫時的相,

亦也要有暫時的法來修已,弟子認為適合我或眾生的行修方法在於四點:
1.勤。2.收。3.思。4.省。
勤 
則為常精進(多閱讀經書)、常體現(常實現)、常感受諸法實相(多感受)。


收 
則為常累積各種行修下的心得,並轉化為自已所有(多吸收)。


思 
則為落實於日常生活的每一刻,但所行之前必思。行之後亦思。(多思必有得,行思並行)


省 
則為反省於每日的反省,今日何事不足,方向是否不對則該修正並補足。
(反省並對五戒用心持守)

以上,謝謝各位觀看了,喜歡的話也可以幫我按按讚,或幫分享囉。
小弟的文樂於分享給更多人的閱讀,謝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去惡行善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