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以道來說一切皆有相對性,
有陰就有陽、有男就有女、有起就有落、有生就有死。
必然有勤必有得、有懶必有失,
一切的果皆有因,種種的因必有果。
因果相對但也是相絆,一切好壞皆是自受。

不管是修道之人還是世俗的凡夫俗子,
都明白【因果】這兩個字的道理,
然而對其道理認識亦有淺有深,
淺的只知道害怕果報,卻不明明白白知道此果何來~~
深的會知道因果的,才是一切果的起源。
菩薩畏因更是說明了
一個往成佛路上的修行人,深知謹言慎行的重要性


當然本篇文章主軸還是要回到西遊記所談的因果, 
西遊記有段因果話說的好:
    一飲一啄  莫非前定;
 一時戲語  終生話柄。

又有如佛教有句話說:【神通不敵業力】
因果是相絆也是互相牽引的,果報的業力不是他人可以代受的。
其業力就是因果,也就是說其業力並非他人決定,
而是我自已所決定的。
西遊記裡的文殊菩薩也說了:
凡事種了因就有果,果報自受誰又逃得了。


文殊菩薩的話轉載自影片西遊記23集片段:



若能細心品嚐西遊記的故事章節,
都會發現其中皆有環環相扣的因果,
以下舉幾個因果相關的例子:

1.心狂造大惡嘗惡果債:
孫悟空一開始為了尋找長生不老之術,
但只學道卻不明心,只學法術不修身,
故忽略因果的業力,起了驕傲之心並膽大妄為。
到龍宮搶寶、下地府改生死簿、上天界偷桃、偷丹、喝遙池美酒大鬧王母蟠桃會,
甚至大鬧天宮不敬上,種下種種的惡因,
最後引來佛祖, 其猴子逃不過佛祖的五指山, 
五指山是指眾生的手,一切都是自作自受
五百年的五指山下,也可以暗指地獄五獄山下的受其罪罰。
弟子在此附參照西遊記第6集:



2.善惡有報,欠債還債:
唐僧師徒二人行走鷹愁陡澗,突遇小白龍吃白馬,
小白龍是因為敵不過腹中饑餒吃了唐僧的白馬,
但白馬是唐僧西行的腳力,吃人腳力得還腳力,
小白龍自然而然得化做龍馬還這腳力。
正所謂善惡有報、欠債還債,一切都是因果。
又有如西行一路上,悟空在萬壽山五莊觀,
偷了人蔘果打壞人蔘果樹,
故此欠下了此業債,直到觀音菩薩救活了人蔘果樹,
才讓悟空還得了此債,那有人會問我此債不是觀音菩薩還的,
又不是悟空還的,觀音菩薩代還,悟空就改欠菩薩此債,
菩薩之所以為菩薩,是能原諒他人,饒益眾生
因此菩薩的付出,不是為了討什債,
悟空受了此恩惠可以重新改過,更應該要警惕自己的言行才是。

3.樹大招風種是非因,引來賊心造惡因果:
悟空和師父到觀音院,
此猴子未收心,不懂得出家之人,
不可跟他人爭高低,更不可炫耀自己的寶物,
金銀財寶必引來賊人側目, 
一但入目必引來偷盜之心。
雖說悟空並沒有去偷他人寶貝,
但卻為自己種下了一個引他人犯罪的遠因。
其因果相絆的結果,
就是悟空還是得為了拿回袈裟還與師父,
只好四處奔走和黑風怪周旋。

弟子在此附參照西遊記第9集:



4.莫漫輕忽惡小因, 果報來時倍相還:

悟空一行人來到烏雞國時,
國王鬼魂夜訪唐三藏,原來~國王被一個道士害死,
此道士施法術變成國王,假扮了三年直到唐藏來到這烏雞國,
唐僧一心救難,悟空才神化引出國王的兒子,
並且夜入王宮的御花園, 找到國王未壞的身子,設法救活他。
然而故事到了最後讓道士現出原形, 
因悟空未打算收手放過道士,直至文殊菩­薩現身,
才知這一切皆是因果,一飲一啄並非前定
原來 三年前的文殊菩­薩化身為行腳僧欲點化國王,好度他早日證得金身羅漢。
誰知國王卻因其幾句言語相難,將他捆了浸入河中整整三日。
其果報皆是自­受,如來令青毛獅子罰國王下水浸至三年,以應文殊三日水災的果報。

國王因怠慢疏忽作惡三日卻得用三年的罪罰來還,
在此要警告世人一切的因莫因為小事剛疏忽不在乎,
一但惡因種下去,到要償還之時,可能得用十倍甚至百倍來還。
不是凡人或修行之人,要切記在心。

弟子在此附參照西遊記第21集:

5.不明事理錯傷人,必種含冤受苦因
西遊記裡的白骨精假扮平凡人時陷害悟空,
唐僧竟如此愚味,不明悟空真識得妖魔真偽,
只聽信八戒一句句的是非不分的話語,
造成悟空被貶回家鄉,不準悟空陪他西去,
但此錯怪真心降魔的悟空,
此唐僧一時愚痴將惡因種下,卻在寶象國嚐還了此惡果,
被黃袍怪陷害變成斑斕猛虎。
受人關入籠內,受牢獄之災。


6.善言善行勤修心,種了善因極樂果:
前面都舉惡因,當然也要舉善因的例子,
唐僧師徒四人來到銅臺府,探尋好善人家寇員外, 
寇員外一身喜待僧眾不貪富貴,
誠心至善,齋僧萬人。
只因有生終有死,員外遇到強盜搶錢財,
此時卻意外的善終,
一切巧合卻讓唐僧四人蒙受冤。
悟空下到地府欲救醒員外好洗清罪冤,
誰知員外不在地府,問了佛祖才知道, 
一切都是因果,只因員外善心善行得善果,
命終之後必往極樂世界。



未命名.png 
修行之人必需深知因果的道理,如何將那貪嗔痴這三樣藏起來,
也就是唐三藏(三藏)、孫悟空(嗔)、豬八戒(貪)和沙悟淨(痴)一行人成佛的因果課題了。
圖片取自於 愛爾達綜合台 西遊記 影集。

西遊記的內容來自佛學,
在這我大膽以眾生的貪來談論因果好了,
請問眾生一切的貪是否自然?
我若說貪是自然也是不自然呢?
芸芸眾生,為生活忙茫盲,
不為的是貪求生存,
是生物其本能本來就想要吃好、用好、睡好,
甚至也要有個好對象?
為了一切的好起了貪念不擇手段,本是眾生的生慾作崇。
所以說這是自然的事。
但為貪慾造了惡業,惹了滿身罪過。
死後卻不想因罪墜入地獄,這是不自然。


所以說,眾生一切的貪是自然也是不自然,
但不管是自然或不自然,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更是自然的事

所以,因果告訴我們會有惡報也有善報,
惡報的苦刑在地下,而善報來自天上。
而世人只想看到果報在人間或是在眼前,
卻不知因果的道理一切需要因果業力成熟,
種下因的自然就得嚐這個果,
善惡因果不是不報,只是一切真的是時侯未到。
在此,請各位反問自已,您們想死後有個好去處嗎??
我想誰都不想去那充滿罪罰的地獄,
那平日的我不真心行善多種善因,
又何來的條件,可以嚐到善果呢??
上天堂還是下了地獄,不是由神決定的,
而是您決定的。不是嗎?


比如說:
西方極樂世界的善良樹的果實,您也想要得到。
但種一顆善良的樹,首先您要先找到那塊的心地,
若找到您的心地,就要每天開始播種、除草、施肥和除蟲,
時時刻刻保育這顆從您心頭所種的善良樹,
自然就會結出善良果實。
但您若不天天播種(行善)、除草(悔過)、施肥(精進善知識)和除蟲(守戒律),
這顆樹又怎麼能結出美好的果實呢?

又更何況是找不到心地的眾生。


最後我想帶給各位一個畏因的好方法,
就是將心比心
當您每做一件事情時,多想想~這件事情是否對他人造成惡果,
若是對他人為善就是善事,
其善和惡果標準不是不分是非的對他人好,
而是該以他人的立場做為出發點,再去思考事情該如何做才是好。
在此我提出菩薩畏因的最好方法就是
做各種事情之前記得先將心比心,三思而後行啊。

何謂對他人好的真善還是假善,
弟子我在此附上了凡四訓積善之方給各位參考參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去惡行善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