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聽到一些佛家弟子或是讀了點佛經的人說:「勿著相。」三個字。
看似好像證明自己懂了點什麼~但事實上卻不然。
本性與心、淨、相三者之間的關係,並非有實可說可議。
凡夫所見,一切事物皆有所可代表,
即認為有心、有淨亦有相可以表示本性,
然而本性仍自有,何需這世間一切來代表,
若有所代表,皆是眾生被自已的受想行識所牽引,
不識本性生下即有,只因眾生的習氣和成長的受想行識所染,
使得未見自性乃是清淨。

嘴巴常掛勿著相之說卻洋洋得意之人,是乃姤病。
當理解自本性清淨,應知道本性於所有的相非著與不著,
修行人面對一切的事物皆應以中庸與守戒來處事。
又如同世尊未悟道時以苦行求道,在他經過嚴苛的苦行之後發現,
一切求道應遵循中道才是正道。
然而在他悟道之後,了解制訂戒律能維持本性清淨的重要性。
故守戒律和行中庸才是正途,而不是把「勿著相」一詞常掛在嘴裡。
若事皆不著相,豈不是叫人說不言、行不走、做不動嗎??
此理乃真違反人道與中庸,並且對本性的見解只是徒增障道罷了。




IMG_20160505_100525.jpg
世尊涅盤後的舍利子,乃是修道有成之人往生才會有的。
那也是對修道人的一種肯定和給眾生有跡可尋的方向,
但真的只有舍利子,並無舍利花這物品。
在釋尊說法的佛經裡,我也未曾見過舍利花這三個字在一起的。
切勿過度迷信,求佛因皆由心起才是。



若本性真清淨,我又應當如何言行不染呢,
試想當我回到嬰孩般的純真時,
我是否有現在的種種的好惡呢??
應當了解善與惡、是與非、好與壞、正與反,
皆是有了分別觀念的價值才出現的,
本性既是清淨無染,又何來種種分別觀念。
然而真修道的人,見眾生一切的是非對錯時,
若不隨之起心動念,即是真修道。
當有所分別價值,便起了好惡之差別,
此好惡又何來的本性真清淨呢?
眾生雖然口說身不動,但開口閉口卻是他人的是非對錯,
此乃是有違本性,但亦不是萬事不處不理,
而是做任何事應當保有淨行、守戒、道德和中庸之道,
並對他人的是非對錯,不應隨著起心動念才是。
但又有何具體的辦法來處理學佛著相的問題嗎??
當然有,就是佛教的戒律,釋尊用心良苦訂下來的戒律。
若能以佛教的戒律來努力行修,
亦能使人遇相不著、處境不迷、遇事不姤,
所以在家五戒,出家八戒的戒律是何等重要,
若能時時持戒,必能維持本性清淨。
定能不入凡塵的紛擾,而成佛道。




達摩祖師與四位和尚在靜室打坐,誰知一個風動燭滅就把四個人的心打亂了,
達摩祖師對他們教導說:
「要知道佛並無一定的形態,而禪也並非坐或臥,
你們只知道打坐而不知道為何打坐,這樣便永遠不見大道。」

經云:「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
此禪定亦是凡間眾生所說的打坐,
外離一切相,內心求真靜乃是打坐的不二法門,
所以打坐不應該想求聽他人所不能聽到的聲音 ,
更不該求想見他人所不能見到的事物,
因為這一不小心可能就會走火入魔,實在真的是枉然。
所以我比較建議禪定可以當成學佛修為的學習法門,

故我對此禪定修為的解釋如下:
何謂外離相呢??也就是說一切事物或萬境對於我來說是無擾的,
何謂內不亂呢??也就是說心無罣礙無喜怒哀樂時時保有純真的本性。
處萬境而心不起,理萬事而心不動,
言萬語而心不姤,行萬念而心不假。
如此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實作勤修才是真禪定。
經云:「故善知識!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意指所有修行,皆由心念起,
若時時刻刻的心念中見自我本性清淨,
而且此修行非他人可代勞
故自修自行,自然就會成了佛道。


最後我在這針對妙行品的重點,
提出融會貫通的修行法門,
此法門需時時刻刻守下面四點:
一、終生時時刻刻以戒律為師。
二、終生時時刻刻行中庸之道。
三、終生時時刻刻體會學習禪定的修為。
四、終生時時刻刻的勤修自我的心念。
方能於生命終了的一天,證得成佛之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去惡行善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