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般若波羅蜜】這一詞。凡是修佛的朋友們,
一定會聽過、看過和想過,
就摩訶般若波羅蜜心經來說~~
這世間的翻譯多到不行,但我要在這大聲說的是:很多都是錯的。
因為這些世間自以為的大師或是自以為上人的,
都把此類的經典翻譯成往外求了~
甚至把一切的都表象化了,這樣的把經文翻譯錯。
故我要在般若品中提出六祖慧能法師的見解~
來去佐證為何外求是錯,內求是對~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
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
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
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


以此段經文可以了解到,一切智慧皆是不離自性而不求於任何的相,
然而為何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是因為眾生無法了解諸法實相,
若能體會這八萬四千塵勞皆只是暫時性的存在,
故我心中的智慧便就常現了,
為何知塵勞皆只是暫時性的存在,智慧便就常現不離自性呢?
我若不受這世間一切短暫的存在迷失自我的本性,
那是不是我的本性就不被塵勞所庸染了嗎?
故若真悟了此法的人,了解一切相不染於心,
便則會無塵念、無塵憶、無塵著,
進而不起誑妄之心,甚至能以最原本的真心來去面對一切,
故常以此真實的智慧反觀自我。
就好比一切的佛法,皆是出於不取不捨的道理,
何為不取不捨,不取當然就沒有得,自然就沒有可以捨的,
但反義來說有取就自然會有捨,佛性亦然。
佛性原是不取不捨,但我來這個世間後,
被世間種種一切迷失了本性,
認為一切皆是有形的相可以代表的,
故對這一切產生無窮的執著,進而引發了貪、嗔、痴。
此三毒讓我們心中的佛性染了罪業。
若能捨下我身上所取的一切塵勞的執著,
進而不強求、不起貪、不起嗔、不起痴。
不起這三毒的執念,
故心中已被染罪業的佛性便可以漸漸回到原本的美好。
自然可以見到自我佛性皆成佛道。



IMGP6313.JPG
摩訶般若波羅蜜心經與般若品所說的摩訶般若波羅蜜,
都是在表達同樣的真理,很多人背其心經、讀其心經卻不解其義,
卻相信坊間那些著相的翻譯,
即是心經當是以最少的文字,讓我可以體會那諸佛的真理。
而不是那些翻譯本解釋不出所以然,一堆文詞串在一起亂之又亂。
既是心經應當相反觀自我的內心。



坊間很多摩訶般若波羅蜜心經的翻譯文,
皆都說的不明不白,連觀自在菩薩也說成一種外在的菩薩,
熟不知道,觀自在菩薩是在講每個人心裡皆有個菩薩,
那是每一個人可成佛的要件。
再說到舍利子指成是釋尊的弟子舍利弗,實在是是枉然~
心經是在寫諸佛的智慧,而般若品也說過: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
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當用大智慧,
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
故就般若品所說的~『摩訶般若波羅蜜』所要表達的是諸佛的智慧,
又怎可能在摩訶般若波羅蜜心經裡,穿插舍利弗的故事進去。
這些坊間翻譯都指外在的菩薩或是舍利佛,皆都是外求。
自然就違反般若品所要教人往內求,
內求本性、本心以及般若三昧,
故首先我們要了解何為真實的智慧時,
理當不該被一切的外相所影嚮。
唯有我自己反心內照,觀自己與佛的差別,
自然會了解何謂明心見性。



IMG_20160301_210604.jpg
何謂菩提、何謂菩薩、何謂佛性,皆都是我成佛的要素。
世人皆迷戀這世間種種一切的相,
故起執著,甚至起貪嗔痴三毒常造惡業,
才使自已輪廻不斷,更可怕的是墮至三惡道。

那摩訶般若波羅蜜,在般若品裡慧能法師已做過了解釋,
但大家還是難見何為本性,又如何見性成佛呢?
又如般若品中所說:
「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
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凡夫與佛有何差異呢,著境和迷者為凡夫,離境和悟者為佛。
何以故,凡夫因為著一切的境,心生煩惱。
因為一切眾生對這個世間有了種種的慾念,
引發的貪求,既求不得或是需要手段,即是有了種種的煩惱。
故此煩惱憂煩了我們的真心,甚至做了惡業。
讓原本的佛性染了惡~這樣的人難道不是凡夫嗎?
佛之所以離境,因為他知道這世間的一切皆只是暫時性的存在,
所以不會為這世間短暫的存在而傷性敗德,
佛之所以能悟,他能體會成住壞空皆是自然的現象,
當知道佛性本就不該被這世間的一切所影嚮,
更應當常行般若三昧、常修佛心並身體力行才是佛道。
何為般若三昧呢?
般若為真實的智慧,昧,即為隱藏之意。
所以三藏何物呢?當然是三藏佛門所說的三毒,
真實的智慧是常行三昧,
使我的心中永不起貪、嗔、痴等三毒,自然就不起了惡念。
當惡念不起,亦常見心中善我,
當心中的善我,改變我的心、言、行時,
自然就了解何謂【明心見性了】不受境所影嚮了。


前頭我已說了,何謂般若三味和明心見性。
何謂錯誤的外求和正確的內求,
一切經書所說的法,皆是離相甚至於法亦也可以丟棄。
又何來錯誤的著相之說呢?
但在這末法的時代裡,言行不一和表裡不一的很多~
未悟佛法的人卻整天說空,亦也很多。
故如般若品中所說:
「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
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
也就是說,一個真正懂佛法的人,
不會整天說空而不知其性何在,
亦不會說嘴巴說說,心不行,行為不做~
心口相應,自知本是佛道。
應當心言行如一,真行般若智。

最後再提一個重點迷失,般若品說:
「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
即是說習佛法求明心見性,在於不起心中的惡念,
亦在於不起貪、嗔、痴等念頭,更在於讓自已的佛性不再受世間的塵勞所染,
但若過度於凡所有的事物皆都不思索,讓自已一點念頭也沒有,
即是被佛法所綁,無法體會佛法的真智慧,
這樣的行為只不過是懂佛法的名詞,卻不能深解其義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去惡行善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